桐乡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桐城中学两位院士校友 [复制链接]

1#
合肥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60112/4757559.html

今天一个偶然机会看到了胡若虚老师在六尺巷文化栏目里发的一篇美文《美好桐城一瞥》(点击前文??),文中提到“桐城中学是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达10人之多”。

拜读之余,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桐中,一所百年中华名校,是我读书的地方,也是我教书的地方。我常常为此感到幸运,更使我感到幸运的是这10位院士当中,一位是我的同班同学,一位是我的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一个农民的孩子,高中就读于省重点桐城中学,高中三年我与他同班同学。毕业后他考进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90年代赴原联邦德国做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和客座教授。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对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

他的多项建议被国家采纳,并获得学术界广泛引用和推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今我国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是我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

年9月的一天,李克强总理专门邀请部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北京中南海,听取两院一年来城镇化研究成果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陆大道院士是被邀请的院士之一。张高丽副总理、杨晶国务委员也出席了座谈会。

陆大道院士用30分钟时间汇报了中科院城镇化课题研究成果。他在题为“关于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的认知和建议”的报告中,从我国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城镇化高速发展中的问题和关于走符合我国国情城镇化道路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李克强总理边听汇报、边作记录,并对陆大道汇报的主要观点与建议给予了充分重视和肯定。

年作者与陆大道院士返校时合影

高中学习阶段的陆大道同学,由于家境贫寒,学习非常刻苦。他少年持重,但你平时看到他时,并不是在成天埋头读死书,而是学得非常轻松和主动,有时喜欢独立思考,有时喜欢与同学在一起讨论问题,在课堂上他没有回答不了的提问,为此常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他是“学时认真学、玩时痛快玩”的这样一位富有个性的同学,他爱好乒乓球,常常一下课就去打一会儿,以至他的乒乓球也打得非常好。他是当时桐城中学学生代表队的冠*和后来的北京大学校乒乓球代表队成员,同时他的二胡也拉得不错,晚自习前他也会拉一会儿二胡,那优雅的乐曲,往往使过往行人驻足倾听。

年的一天,陆大道院士应邀回母校访问。他在校领导陪同下参观了校园和校史展览馆,在校史展览馆用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欣然题词:“名校名师,铸就辉煌”。

在校科技大楼报告厅,罗伟校长代表学校致辞欢迎。陆大道院士在学弟面前讲述了自己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的成长历程。他的报告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从中让大家感悟到,成就的取得源于扎实的基础,源于不懈的理想追求、源于付出艰辛的拼搏精神、源于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陆院士勉励广大桐中学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又是一位农民的孩子,他高中考进了当时在全市八县招生的省重点中学桐城中学。在这所学校,我教了他三年数学课程。在高中学习期间,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学在一起,玩在一起。

他住宿在校,刻苦、勤奋、好学,杨善林院士同时又非常善学,对于课本上问题,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他常常为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向我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直至将问题搞透彻为止。在我的记忆中,他是向我提出问题最多的学生之一,从而使我对他印象深刻,记住了这个成绩优秀并具有潜在优势的农家子弟。

年7月他从桐城中学毕业,却因“文化大革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只得回家乡怀宁县务农,接着又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当了多年工人。一个当了农民又当工人的他,经过生活的磨练,更加渴望着知识,渴望未来,渴望梦想。

全国高考制度恢复后,梦想实现了,他于年9月考进合肥工业大学。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倾心学习自己喜爱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由于他的敬业精神和优异成绩,被合肥工业大学留下任教至今。其中,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合作研究,年又赴德国德罗斯顿工业大学CIMS中心做访问学者。

回国后,年后相继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了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年7月至年6月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由于研究成果突出,年底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新一届院士。消息传来,合工大校园内一片沸腾,广大师生欢欣鼓舞,合工大也因此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

杨善林学术成果丰硕,并身兼多职,其中主要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行为科学学会理事长,《预测》杂志主编。近些年来,杨善林院士仍然坚持教学,主讲管理信息学、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高级人工智能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并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项目“现代化教育手段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与实践”和国家一些急需解决的高科技含量的远程控制技术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他的工作受到了省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曾邀请他去讲课,他现在己经成为一名全国的人大代表。合工大一位老师说:“杨老师工作很认真,有次他生病,接了一个电话就拔了针头去处理工作。”平时节假日很少休息。所以,在学校里,杨善林有个外号叫“拼命三郎”。有一次,杨善林与他的一位博士生去北京申报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刚一上火车,杨教授就让学生把随身携带的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都拿了出来,在火车上办公。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院士对我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院士不是一种职务,它是一种学术荣誉,我要珍惜这份荣誉,做好教授这份工作。”杨善林院士还说,他不会因为当选院士而改变自己,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仍然是当好学生的老师。

年春节杨善林院士专程看望老师

回顾两位院士的过去,也使我从中得到一些启示:1、两位院士学生时代的桐城中学,课业负担都不重,在校除了用好课本外,老师只布置少量作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数学课后,每天布置一道“一日一题”,供他们选做,很少用甚至是几乎不用教辅材料,课外也没有各类补习班。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2、什么是有效的教学?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两位院士的学生时代,桐城中学各科教师对每堂课的备课是认真的,把备课作为教师上好课的第一要务,要求课前“常备常新”,课堂上“精讲精练”,课后“辅导释疑”。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当时老师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前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教学,注意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堂堂清”,“课课清”,当时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传统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直延续至今,倍受学生欢迎。3、一所学校不能没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动力。有着近年办学历史的桐城中学的校园文化非常浓郁,学校秉承“勉成国器”的校训,弘扬“勇当大任,志在争先”的桐中精神,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杰出外交家*镇,原全国*协副主席、农工民主*首任主席章伯钧,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著名核物理学家疏松桂、方正知,哲学家方东美,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吴曼青、方复全、杨善林、程和平、彭寿等。他们构成了桐城中学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形成校园中的一种特色文化,他们的丰功伟绩成为激励后来学子的榜样和动力。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人才辈出效应,在年新晋升院士上得到印证,新增的五名安庆籍两院院士,桐城中学占了两名。4、两位院士的学生时代,教师真诚地关爱学生,学生也发自内心地敬重老师。融洽的师生关系、加上到处绿树成荫、更有潺潺流水的校园美景使学校成师生都非常向往的地方。时至今天,每年八月来到桐城中学,桂花飘香满校园,当地许多市民把桐中校园称为“桐城公园”。今天看来,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认同与赞美是学生成长的又一个重要促进因素。5、学生上学读书,仅拥有知识和技能还不行,从两位院士身上可以看出,现今课程的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一个人成功的潜在作用。可以说,桐城中学每个学生当时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想着今天在学校,明天将去做什么。”在长年校园里营造的浓郁的“一切为了未来”的教育气氛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自己注入了“勉成国器”的潜意识。良好的教育气氛形成正能量,对于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起着催人奋进的作用。总之,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为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打好基础,也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名家巨匠打好基础。亲爱的读者,看了两位院士的事迹,对照当前开展的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你一定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精华推荐?我在桐城中学桐中敲铜钟桐城中学的*镇同学桐城中学:梦想起航的地方桐城中学石刻柱的那些往事忆桐城中学石柱刻励志铭桐中校友们,母校向你们征集资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